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豫北潮土区轮耕模式对小麦光合特性、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2022-08-25分类号:S512.1

【作者】牛润芝  朱长伟  姜桂英  杨锦  罗澜  申凤敏  刘芳  刘世亮  
【部门】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摘要】为探索豫北潮土地区适宜的耕作模式,在2016—2019年小麦季设置3 a一周期的5种耕作模式组合,即连续旋耕(RT-RT-RT)、深耕-旋耕-旋耕(DT-RT-RT)、深耕-旋耕-条旋耕(DT-RT-SRT)、深耕-条旋耕-条旋耕(DT-SRT-SRT)和深耕-条旋耕-旋耕(DT-SRT-RT),测定并分析不同耕作模式下小麦生育期光合特性、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及籽粒产量。结果表明,与RT-RT-RT相比,轮耕处理的小麦光合特性有所改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以DT-SRT-RT处理较佳,平均增幅分别为10.85%,7.83%;DT-SRT-RT叶绿素含量的增加随生育期的推进逐渐明显,在灌浆期较RT-RT-RT显著提高16.52%;与RT-RT-RT相比,轮耕处理提高了0~50 cm土层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此外,DT-SRT-RT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均高于RT-RT-RT,较RT-RT-RT增产14.64%。相关分析表明,小麦净光合速率与小麦产量呈正相关,在开花期达极显著水平;表层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总体上均与小麦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总的来说,在豫北潮土地区,实施轮耕可提高小麦生育期光合速率、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其中以DT-SRT-RT效果最佳。
【关键词】小麦  轮耕  光合特性  产量  土壤养分  豫北潮土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1YFD17009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01327);; 河南省科技厅基金(192102110161);; 河南省教育厅基金(20A210024)
【所属期刊栏目】华北农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