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1937年前中国金融业空间集聚与分布非均衡性——兼论金融与经济关系

2022-09-15分类号:F832.3

【作者】贺水金  
【部门】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近代中国金融业的空间分布如何?为何会形成如此地域格局?是区域要素禀赋、经济发展优势决定了金融布局,还是金融资源配置强化和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抑或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其空间分布对于中国经济非均衡性发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本文依据详实的数据,通过多维度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抗战前中国以华商银行为主体的现代金融业,在空间地理分布和人均金融资源配置上,呈现出既集中又十分不平衡的特性。九大都市银行云集,金融中心上海总行、分支行高度集聚。江浙地区,以全国1.84%的土地、13%的人口,拥有全国一半以上的银行总行、超过1/3的分支行和总机构数,单位土地面积银行机构密度最高,人均所获得的金融资源最丰。广大西南西北地区,71%的面积、超过全国1/4的人口,所获得的金融资源仅约占7%,是现代金融机构分布最稀疏之地,而仅7%的金融资源,有一半流向了四川省,除陕西、广西外,西南西北其他各省,现代金融业基本没有起步。外商银行在空间分布上集聚与非均衡性态势,较华商银行更加显著。钱庄地域分布略显均衡,既存在与银行网络交叉,金融资源叠加的优势;也展现出多地、多点并驾齐驱发展之情状,内地及边远省市,银行较少,钱庄较多,部分弥补了当地现代金融业不发达之劣势。近代中国金融业空间分布,和工业、电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度耦合,与胡焕庸线基本重叠,表明区域要素禀赋是主导中国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内在驱动因素,而金融业的空间分布又强化了中国经济集中与非均衡发展的格局。
【关键词】近代中国  金融业  空间集聚  非均衡分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代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运行研究”(项目批准号:16ZDA133);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战时国民政府金融政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9BZ060);; 上海市哲社规划课题“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金融政策研究”(项目批准号:2017BJL004)阶段性成果之一
【所属期刊栏目】上海经济研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