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养殖场底泥中副溶血弧菌的接合型质粒多样性及其与毒力之间的关系
2022-08-15分类号:S945.4
【部门】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 设施渔业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湖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摘要】为了阐明引起急性肝胰腺坏死病 (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AHPND) 副溶血弧菌菌株的接合型质粒在对虾养殖环境中的遗传多样性,实验从中国5个沿海省份的虾场收集了100个底泥样品,以质粒上编码接合转移蛋白的保守基因为目标,利用PCR法检测相关质粒的存在情况,并对质粒进行测序。结果表明,100个样品中有 39 个样品含有质粒的接合转移蛋白片段。从 100 个底泥样品中分离出 15株副溶血弧菌,其中13株含有1~2个质粒。质粒序列测序结果表明,这些质粒可分为8种类型/谱型,其中7种不携带pirAB,但均含有编码接合转移的基因簇。根据分离副溶血弧菌携带质粒的8种谱型,分别选择8株副溶血弧菌菌株进行对虾攻毒实验,发现这些菌株对对虾的毒性有显著差异,对虾死亡率介于15%~100%。只有pirAB阳性菌株会产生AHPND症状,对虾死亡率为100%。对质粒组成进行分析表明,质粒之间遗传物质交换频繁,大部分的质粒的遗传组成都来自一个183 kb的超大质粒 pVP2HP。本研究发现对虾养殖场底泥中分离的接合型质粒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大部分质粒的遗传组成来之质粒pVP2HP,且仅pirAB 阳性菌株会产生 AHPND 症状。本研究增强了人们对副溶血弧菌质粒遗传多样性及其与AHPND 关系的理解,为AHPND的防控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对虾养殖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 副溶血性弧菌 质粒多样性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D0900500);;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QL202005);; 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B020215001,GML2019ZD04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903372)
【所属期刊栏目】水产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