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格局特征、驱动机制及发展模式
2022-07-26分类号:F327
【部门】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院
【摘要】乡村空间商品化是乡村空间转型与重构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POI等多源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法、Moran's I指数分析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格局及空间集聚特征。研究表明:(1)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主要包括地理标志农产品、乡村民宿、农家乐、乡村电商及地票等5种类型,在主城都市区外围形成1个高密度半环、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形成1个以云阳、巫溪、巫山及奉节为主的次高密度环状区域,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以武隆和石柱为中心形成2个高密度区域。(2)从全局空间关联上看,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从局部空间关联上看,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正相关集聚效应显著,高—高集聚区县分布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低—低集聚分布于主城都市区北部,高—低集聚位于铜梁。(3)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的发展在乡村内生发展需求及外部环境刺激下,进行乡村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的生产,在“消费乡村”的推动和不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乡村空间商品化集聚形态。文章提出未来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互联网+农产品”“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土地要素市场化+乡村产业”田园综合体模式及其空间指引方案。
【关键词】乡村空间商品化 地理标志农产品 乡村民宿与农家乐 乡村电商 田园综合体 空间指引 乡村振兴战略
【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1NDYB08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22M71262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SWU21093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1234);; 西南大学创新研究2035先导计划(SWUPilotPlan031);;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2020BS44)
【所属期刊栏目】经济地理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