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近30年长荡湖和滆湖水环境演变趋势

2022-07-15分类号:X524

【作者】徐锦前  钟威  蔡永久  龚志军  温新利  
【部门】安徽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皖江流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安徽师范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  
【摘要】为探究太湖流域中型湖泊水质时空分布规律及演变趋势,以太湖流域上游长荡湖和滆湖为研究对象,基于近期调查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分析其演变特征。2017~2019季度监测结果显示:两湖主要污染物为总氮(TN,劣V类)、总磷(TP,Ⅲ类~Ⅴ类)和高锰酸盐指数(COD_(Mn),Ⅱ类~Ⅳ类),水体营养水平介于轻度~中度富营养之间。通过文献调研,并结合遥感解译,分析了两湖1990~2019年TN、TP变化情况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1990~2005年,两湖水质持续恶化,综合水质类别由Ⅲ类变为劣V类;(2)2006~2014年,两湖水质波动较大,此阶段主要受一系列生态修复政策(包括围网拆除、湖区餐饮业整治、入湖氮磷削减示范工程等)影响;(3)2017~2019年,两湖TN和TP浓度处于较高水平。水生植物物种丰度和覆盖度急剧下降。尤其是滆湖,2016年后沉水植物近乎消失,主要优势种由沉水植物黄丝草演变为现在的挺水植物芦苇。相关性分析显示:农业面源污染、城镇化、工业化以及水产养殖是两湖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但两湖TN、TP与围网面积二者间并无显著性相关关系。现阶段长荡湖和滆湖富营养化的治理应遵循“控源—削减—修复”的原则,推进农村生活污水以及畜禽养殖废水达标排放,加大湖滨带保护力度,实施生态修复,构建草型生态系统。
【关键词】浅水湖泊  中型湖泊  太湖流域  水质演变  富营养化
【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2020316);; 安徽高校协同创新项目(GXXT-2020-07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8774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2240208)
【所属期刊栏目】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