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和紫色土坡面产流产沙特征对比
2022-08-15分类号:S157.1
【部门】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水利部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摘要】利用人工模拟降雨实验,比较了长江中上游地区两种代表性土壤(红壤和紫色土)的产流产沙特征,从而为统筹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控制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提供本底数据支撑。人工模拟实验降雨历时为60 min,设置小中大三组雨强(0.8、1.1、1.4 mm/min)和四组坡度(10°、15°、20°、25°)。结果表明:(1)两种土壤的初损历时都随雨强的增大而减小,红壤的初损历时小于紫色土;(2)在相同雨强和坡度情况下,红壤的径流深大于紫色土,且红壤先达到稳定状态;(3)小雨强时红壤的侵蚀速率大于紫色土,但中大雨强时情况与之相反。该结果主要是由于两种土壤机械组成差异所造成的。由于红壤黏粒含量较高,在雨强较小时,雨水在红壤坡面入渗少产流量大,因此红壤坡面遭受更强的细沟间侵蚀,致使红壤的侵蚀速率更大。当雨强增大后,红壤与紫色土坡面均出现较大产流,但由于紫色土粉粒含量较高,致使紫色土坡面出现细沟侵蚀,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紫色土坡面的侵蚀,导致紫色土坡面侵蚀速率反超红壤坡面。
【关键词】红壤 紫色土 产流 产沙 人工模拟降雨实验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15025);;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KSF2021482SL)
【所属期刊栏目】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