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劳动强度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2022-07-05分类号:F014.2;F091.91
【部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 牛津大学经济与社会史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经过19世纪的“革命世纪”,超时劳动在20世纪初露端倪后,在21世纪席卷众多国家,包括以高福利著称的北欧。超时劳动的现象普遍性和问题严重性迫切需要提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现有的新古典经济学视角的劳动供给理论不能区分“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而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蕴涵着深刻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榨取思想。本文首次系统地整合了马克思的经典劳动强度理论,并通过对马克思之后的劳动强度理论的批判性分析,提出了回归马克思的劳动强度理论建模思路。把马克思的劳动强度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相结合,构建纳入劳动强度的经济增长模型,有望探索出与适度劳动强度相适应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关键词】劳动强度 劳动时间 劳动榨取模型 健康中国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国家理论演进及其当代意义研究”(21C10384087);; 厦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国有企业生产组织创新与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研究”(20720221030)
【所属期刊栏目】经济学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