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烟威近岸海域鱼类早期资源群落结构及适宜产卵生境

2022-05-26分类号:S931.1

【作者】张雨轩  卞晓东  单秀娟  金显仕  王惠宾  
【部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摘要】烟威近岸海域是历史上已知的重要的鲐(Scomber japonicus)产卵场之一,或囿于对其“过路渔场”的认知,近年来对该海域鱼类产卵场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解烟威近岸海域鱼类产卵场现状,于2020年4—9月对该海域开展逐月产卵场调查,基于鱼卵、仔稚鱼及环境数据,运用空间插值、聚类分析、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相似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对该海域鱼类早期资源时空分布、群落结构月度更替及主要种类适宜产卵生境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2020年4—9月于烟威近岸海域采集到鱼类早期资源种类52种,包括33种鱼类的337 038粒鱼卵和28种鱼类的2122尾仔稚鱼;5—6月为主要产卵期,共有21种鱼卵出现,鱼卵数量占全年鱼卵总数的98.32%,主要产卵场位于烟台套子湾至威海鸡鸣岛北部海域,主要产卵种类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鲐、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高眼鲽(Cleisthenes herzensteini)、黄条(鱼師) (Seriola lalandi)、绯(鱼銜) (Callionymus beniteguri)、少鳞(鱼喜)(Sillago japonica)、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等;烟威近岸海域鱼卵与仔稚鱼群落结构年内变化明显,除产卵末期8—9月外,各月间种类更替率不低于50%,鱼卵与仔稚鱼群落月间平均相异性不低于73%;海表温度(SST)、海底温度(SBT)、海表盐度(SSS)和深度(DEP)是显著影响4—9月主要鱼种产卵选择的环境因子。研究表明,烟威近岸海域为黄渤海规模较大的鱼类产卵场之一,需在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与产卵场养护策略制定时得到足够重视。
【关键词】烟威近岸海域  产卵场  鱼卵仔稚鱼  群落结构  RDA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18YFD0900903);; 农业农村部财政项目“黄渤海产卵场调查”(125C05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6168);; 山东省泰山学者专项基金(tsqn202103135);; 黄渤海渔业资源与生态创新团队(2020TD01)共同资助
【所属期刊栏目】渔业科学进展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