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氟啶胺在三七中的降解行为及安全性评价

2022-05-20分类号:S481.8

【作者】李文希  代雪芳  张雪燕  浦恩堂  
【部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摘要】【目的】三七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但三七中的农药残留严重影响了三七品质及生态环境安全。氟啶胺是一种广谱保护性杀菌剂,对三七圆斑病、黑斑病等病害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为保证氟啶胺的安全使用,应明确其在三七上的降解行为和残留风险。【方法】2018年在云南省沾益、石林、弥勒、丘北开展了氟啶胺在三七上的规范残留试验,并建立了三七中氟啶胺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残留分析方法。【结果】氟啶胺在三七和土壤基质中的回收率为82%~103%,相对标准偏差(RSDs)为1%~13%,定量限(LOQs)为0.01~0.02 mg/kg。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胺在三七植株上的半衰期为6.5~7.4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0.0~30.1 d,在根际土壤和三七根系中的消解不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将50%氟啶胺悬浮剂分别按其有效成分250 g/hm~(2)和375 g/hm~(2)的剂量喷雾施药3~4次,施药间隔为7 d,末次施药后7、14、21 d三七块根中氟啶胺的残留量均<1 mg/kg,三七须根中氟啶胺的残留量均<2 mg/kg,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氟啶胺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EDI)为0.45 mg,风险概率(RQ)为71.4%,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结论】氟啶胺在作物和环境中属于易于降解的农药,目前中国制定氟啶胺在三七块根中的最大残留量(MRL值)为1 mg/kg,三七须根中的MRL值为2 mg/kg,采用50%氟啶胺悬浮剂防治三七病害时,建议按照最高推荐剂量有效成分250 g/hm~(2)最多施药3次,安全采收间隔期为7 d。
【关键词】氟啶胺  三七  残留  降解  风险评估
【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8FD125)
【所属期刊栏目】西南农业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