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种植和秸秆还田模式对一季稻产量和产量因子的影响

2022-05-05分类号:S511

【作者】李纲  朱旺冲  黄晶  莫志军  唐利忠  
【部门】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祁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试验站  
【摘要】以籼型常规稻华航38号为材料,设置了T1(CK、不施肥、一季稻+冬闲、稻草移走)、T2(NPK全量、一季稻+紫云英、稻草移走)、T3(NPK全量、一季稻+紫云英、稻草还田)、T4(NP全量、K减半、一季稻+紫云英、稻草还田)、T5(NPK全量、一季稻+冬闲、秸秆全部移走)、T6(NPK全量、一季稻+油菜、秸秆全部移走)、T7(NPK全量、一季稻+油菜、秸秆全部还田)、T8(NPK全量,一季稻+油菜,稻草还田)、T9(NP全量、K减半、一季稻+油菜、稻草还田)共9个种植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组合处理,通过2016—2019年定位试验,考察了各处理对一季稻产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不施肥处理,施N、P、K肥在2016和2017年对一季稻产量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提升效果不明显;待土壤基础地力耗竭后,2018和2019年分别增产53.65%和21.93%,且均达显著水平(P<0.05);除2018年外,冬种油菜可显著提升水稻产量;秸秆还田或移走处理在水稻产量、株高、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方面差异均不显著;不同种植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主要通过调节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影响产量形成;冬种绿肥+稻草还田条件下,减量施钾50%依然能使一季稻保持稳产。
【关键词】一季稻  产量  种植模式  秸秆还田  定位试验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301500);; 湖南省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专项(湘财农指[2019]263号)
【所属期刊栏目】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