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区矿山开发生态受损识别诊断
2022-04-15分类号:X87;F426.21
【部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遥感技术识别诊断黄河源区矿山开发造成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损状况,以期为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实地调研、空间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矿山露天开采,尤其是煤矿、建筑用砂采场以及煤矸石堆放是造成黄河源区重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损的主要驱动因素。源区范围内60.40%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持续威胁黄河源区生态安全。(2)矿业开发主要造成黄河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受损,受损面积占比51.59%,严重威胁源区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3)矿业不合理开发造成黄河干支流两岸10 km范围、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生态敏感区域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受损,生态廊道效应减弱。研究结论:在查明黄河源区矿业开发现状特征基础上,识别诊断矿业开发造成源区生态受损和退化状况是维护黄河源区生态安全,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
【关键词】黄河源区 矿山开发 遥感监测 生态受损 生态安全
【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全国矿山开发及重点地区生态空间遥感监测”(DD20221769)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土地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