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岩溶泉发育特征与流量控制机制分析
2022-04-28分类号:P641.134
【部门】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长江上游湿地科学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摘要】为给岩溶山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水资源保障,论文以重庆市为例,通过查明重庆岩溶泉及其流量的发育规律和控制机制,利用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图和水文地质普查报告,运用水文地质勘查、统计分析和ArcGIS的空间分析等手段,在分析岩溶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地表水系等因素对岩溶泉发育、分布及其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势起伏度范围在0~200 m时最有利于岩溶泉的发育,随着地势起伏度的增加,岩溶泉平均流量开始逐渐减少;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岩组岩溶泉发育密度最大,其次为灰岩与白云岩互层岩组、灰岩岩组、白云岩岩组;构造复合部位、背斜缓翼、向斜轴部、断裂构造等地质构造部位均有利于岩溶泉发育;以岩溶水水动力特征及其与当地侵蚀基准面的相互关系为依据,将重庆市的岩溶大泉划分为以下3种类型:河床型、河岸型、河源型,而岩溶大泉分布数量由多到少分别为河岸型>河源型>河床型。
【关键词】岩溶泉 发育特征 区域规律 控制机制 重庆
【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stc2021jcyj-msxmX0616);; 重庆师范大学新引进博士人才项目(20XLB021);重庆师范大学第五届“三春湖”杯大学生课外学术项目(202201453)~~
【所属期刊栏目】地理科学进展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