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圩田景观的类型、形态生成与适应性转型
2022-04-26分类号:TU982.29
【部门】浙江大学园林研究所
【摘要】长江三角洲圩区的快速城市化加剧了该地区的洪涝灾害,亟需对传统圩田景观系统的空间组织法则及其未来的保护和转型策略进行探讨。采用类型学方法对圩田景观的形态生成、类型及其适应性转型进行解析,研究发现:公元八世纪至今,圩田景观系统经历了从大圩体系的解体、小圩体系的合并与标准化到城市化的三次重大空间转型,圩田系统的体量、标准化程度、水系的连通性及可渗透下垫面的面积共同决定了其洪涝适应性;以圩田基本形态和水利技术为分类标准可识别五类圩田景观,不同圩田类型是适应特定时期社会生产力、生产方式和水利技术的产物;将圩田景观系统作为未来区域发展的永久性结构和水管理系统,可在重塑地域特色的同时提高三角洲的洪涝适应性。
【关键词】类型学 形态生成 洪涝适应性 圩田景观 长江三角洲
【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圩区蓝绿基础设施连通性评价方法研究”(编号LQ21E08001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浙北平原地区乡村景观特征及其演变研究”(编号2019QNA6023)
【所属期刊栏目】城市发展研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