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丝绢税研究
2022-05-15分类号:F812.9;K248
【部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摘要】明隆万之际,徽州府属六县因一项“人丁丝绢”税的分派纷争丛起。追其源流,明建国之初向天下府州县征收农桑丝绢,又继承宋元以来税收传统,将原有税丝归于夏税征收,名为夏税丝绢。这种丝绢税向户派征,起科对象有田地、人丁之别,南方自田土起科,北方受元代二五户丝制度影响,计丁科丝,征收人丁丝绢。宣德以来,为应对日趋增加的丝绢需求,国家从赋税和徭役两个层面寻求突破,部分丝绢加派,在北方以人丁为名,在南方以丁田兼征的方式向里甲摊派,使原本派向田地的丝绢负担部分地转移到人丁之上。在弘治十五年(1502)的夏税征收中,徽州、苏州、常州、太平、镇江等地也出现了人丁丝绢的名目。在一条鞭法改革中,以人丁、田地为征收对象的丝绢税项分别与徭役、田赋项目归并核算,折收银两,随粮带征。这一改革在各地早晚有别,深浅不一,名为丝绢的赋役直到清代前期才完全折为银两、摊入田地。
【关键词】明代 人丁丝绢 农桑丝绢 夏税丝绢 《丝绢全书》
【基金】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经济史研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