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网络结构的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关键种识别
2022-01-15分类号:S931.1
【部门】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大洋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摘要】对2016—2019年浙江南部近海底拖网采集的主要鱼类进行食性分析,并结合前期摄食习性资料,以种间营养关系为基础构建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的食物网拓扑,以拓扑网络指标结合KPP运算确定该海域的鱼类群落关键种。结果表明:(1)对浙江南部近海的34种主要鱼类开展胃含物分析,共形成营养连接数276对。(2)拓扑食物网中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的点度(degree,D)、入度(in-degree,D_(in))、中间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BC)、接近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CC)和信息中心性(information centrality,IC)最大,表明与其产生摄食联系的物种数目最多,其信息交换的控制能力最强,对维持群落结构的稳定性起关键作用;而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的出度(out-degree,D_(out))、拓扑重要性指数(topological importance index,TI)最大,表明捕食该物种的鱼种类数最多,揭示其物种信息扩散能力最强。(3)带鱼的关键性指数(keystone indices,K)、下行关键性指数(top-down keystone index,K_t)最高,表明对群落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影响最大,且下行控制效应最大;七星底灯鱼的上行关键性指数(bottom-up keystone index,K_b)和值最大,表明对群落的上行控制效应最大;(4)通过KPP运算验证带鱼对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和种间信息的传递起决定作用。本研究通过计算11种拓扑关键性参数结合KPP运算筛选群落结构关键种,发现带鱼和七星底灯鱼在群落结构的稳定性中起关键作用,其中带鱼为关键捕食者,七星底灯鱼为关键被捕食者。
【关键词】浙江南部近海 关键种 营养连接 生态网络分析法 拓扑网络指标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02372,41906074);; 浙江省温台渔业资源专项调查项目(158053);; 上海海洋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10021)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水产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