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北部蓝圆鲹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22-01-04分类号:S931.1
【部门】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省海洋遥感与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中心 南海资源大数据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
【摘要】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是中国东南近海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本研究文根据2012—2018年南海西北部捕捞产量数据和海洋环境遥感数据,分析了该海域蓝圆鲹季节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探究了CPUE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蓝圆鲹的CPUE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最高,CPUE达0.848 kg/(kW·d);冬季最低,CPUE为0.087 kg/(kW·d)。2016年CPUE的异常增加可能是受到2015—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GAM分析显示,该海域蓝圆鲹CPUE与经度、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叶绿素a (chlorophyll a, Chl-a) 浓度、海水深度、海表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涌浪波向、风浪波向及其周期显著相关。相对较高CPUE海域范围为110.5°~114°E,SST为26~30℃,Chl-a为0.2~1.0 mg/m~(3),海水深度
【关键词】南海西北部 蓝圆鲹 广义可加模型 CPUE
【基金】广东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019KZDXM019);;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资助项目(ZJW-2019-08);; 广东海洋大学高水平海洋学科团队项目(002026002009);; 广东海洋大学2019年“冲一流”学科建设平台项目(231419026)共同资助
【所属期刊栏目】渔业科学进展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