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边境地区耕地非农化的空间特征与迁移路径
2022-01-07分类号:TU984.18;F323.211
【部门】南宁师范大学自然资源与测绘学院 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目的]耕地非农化影响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现象引起了政府和学界的高度重视,有效掌握耕地非农化演变空间特征是保护耕地的重要前提。[方法]以广西边境3个地级市的23个县域地区为研究区,通过构建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刻画1980—2018年耕地非农化速度与方向,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其空间特征。[结果]结果表明:①1980—2018年,4个时期内耕地非农化面积呈“N”型波动增长的趋势,其中2010—2018年耕地非农化面积最大,为49 367 hm~(2);1990—2000年耕地非农化面积最小,为 5 270 hm~(2),耕地非农化面积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中心。②耕地非农化速度具有空间非均衡性,标准差椭圆面积往东南方向持续扩张,耕地非农化空间上总体由西北部往东南方向迁移,区域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③广西边境地区耕地非农化面积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但集聚优势逐渐下降,“高-高”聚类的空间变化主导了耕地非农化面积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的格局演变。[结论]研究揭示了广西边境地区耕地非农化空间格局演变过程,可为边境地区制定耕地非农化管控机制和优化国土空间结构提供参考。
【关键词】耕地非农化 空间格局 迁移路径 标准差椭圆模型 边境地区 广西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维度’的边境耕地多功能利用与国家战略农田划定研究——以广西边境地区为例”(42061043);;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基于‘三生’空间的广西边境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多功能演变”(YCSW2021262)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