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总体工人”概念及其社会历史意义——基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批判性考察
2022-02-11分类号:F091.91
【部门】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摘要】劳动和资本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话题。在对分工协作和机器大工业的政治经济学考察中,马克思深刻揭示了生产工人从“局部工人”向“总体工人”转变的逻辑。“总体工人”是由片面的“局部工人”社会地结合而成的一个总体性存在,它是在协作之中生成的一种有机的生产关系,它顺利地实现了生产活动在时间上的继起和空间上的并存。“总体工人”的出场一方面充实了无产阶级队伍、扩大了剥削材料、延展了剥削范围、构筑了严苛的劳动和工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未能实质性地改变阶级关系,“总体工人”依旧是自由的一无所有者、剩余价值的生产者或人格化的剩余劳动时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工人”的概念,不仅为我们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参照,也为我们展望人类未来前景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方向指引。
【关键词】《资本论》及其手稿 总体工人 唯物史观 劳动价值论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社会哲学思想研究”(编号:21CKS030)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本论》视阈下当代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研究”(编号:18CKS002)的成果
【所属期刊栏目】经济纵横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