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迟眼蕈蚊成虫在平菇种植场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分析
2022-02-17分类号:S436.462
【部门】广西大学农学院
【摘要】【目的】了解异迟眼蕈蚊(Bradysia difformis)成虫在平菇种植场的空间分布特点,分析其田间调查抽样技术,为异迟眼蕈蚊的虫情监测和制定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3—5月,在广西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宇辉食用菌种场平菇种植棚内采用密集棋盘式取样法进行调查,通过计数悬挂于样点的透明粘虫板粘着的成虫数量,了解异迟眼蕈蚊成虫的飞行活动高度;采用频次分布法、聚集度指标法、Taylor幂函数法和Iwao线性回归法等对异迟眼蕈蚊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判断异迟眼蕈蚊成虫在平菇种植棚的空间分布型;通过Iwao回归方程建立理论抽样数模型;通过模拟抽样法计算不同取样方法的误差率和适合度。【结果】在平菇种植棚中,菌包上方10.00 cm处粘虫板粘附的成虫数量最多,且显著高于其他高度(P0.05),表明3次调查结果的χ~2值均符合负二项分布。调查所得异迟眼蕈蚊成虫的扩散指数C>1.000,负二项分布指数01,空间分布型均表现为聚集分布;由m~*-m回归模型和Taylor幂法拟合模型得出菇棚中异迟眼蕈蚊成虫种群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个体群属于聚集分布,与聚集度指标法的测定结果一致;在不同取样方法的适合度比较中,误差率较小的是Z字形取样法(5.72%)和对角线取样法(5.71%),理论抽样数模型为N=(t~2/D~2)(1.4741/m+0.3824)。【结论】在平菇种植棚内,异迟眼蕈蚊成虫飞行高度主要集中在菌包上方10.00 cm,空间分布以高度聚集的负二项分布为主,在进行异迟眼蕈蚊田间调查时较理想的抽样方法为Z字形取样法和对角线取样法。
【关键词】平菇 异迟眼蕈蚊 空间分布型 抽样技术 频次分布 聚集度指标 广西南宁市
【基金】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桂科AB18221047)
【所属期刊栏目】西南农业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