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产品与淡水产品中重金属差异性及其风险评价
2022-03-09分类号:TS254.7
【部门】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 上海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大连工业大学 农业农村部水产品贮藏保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上海)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热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摘要】为了解东部沿海地区海产品与淡水产品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摄入风险,分析了东部沿海地区市售的12种海产品和8种淡水产品,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铅、镉、汞、砷、铬5种常见重金属,根据单因子污染指数(Pi)和金属污染指数(MPI)评价其污染程度,比较不同水产品重金属含量差异及污染状况,并通过靶标危害系数(THQs)评价其健康风险。检测结果表明:海产品与淡水产品中,铅含量范围为ND-1.1 mg/kg,铅超标率为1.4%,各品种铅均值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镉含量范围为ND-1.6 mg/kg,镉超标率为2.8%,牡蛎、海湾扇贝镉均值含量高于其它品种(P<0.05);总汞含量范围为ND-1.9 mg/kg,蓝鳍金枪鱼总汞均值含量高于其它品种(P<0.05),其他品种总汞均值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砷含量范围为0.004-4.1 mg/kg,淡水鱼(乌鳢除外)总砷均值含量低于其它品种(P<0.05);铬含量范围为0.010-32 mg/kg,铬超标率为2.3%,鳙铬均值含量高于其它品种(P<0.05)。单因子污染指数显示:不同品种的水产品都有一定的污染;重金属污染指数显示:污染指数呈现海水虾蟹>海水贝>淡水虾蟹>海水鱼>淡水鱼的趋势;健康风险评价显示:除蓝鳍金枪鱼外,海水产品和淡水产品的健康风险值均小于1.0,食用风险较小。本研究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地区的海产品与淡水产品存在一定的重金属污染,但污染较轻,摄入风险较小,为评价水产品中重金属对东部沿海地区人类健康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海产品 淡水产品 重金属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健康风险评价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2018YFC1602205);; 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农业领域项目(19391901600);; 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沪农科推字2017第4-4号);;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计划(2017-01-07-00-10-E00056)
【所属期刊栏目】水产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