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西江苗寨居民家屋空间的旅游实践
2022-03-28分类号:K901;F592.7
【部门】贵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家”作为审视人地关系的微观空间,为认识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提供了新视角。文章基于“家”的地理学视角,对西江苗寨群落居民家屋空间旅游实践的过程与逻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因旅游发展阶段的不同,群落家屋空间实践形成了“传统型家屋”→“过渡型家屋”→“融合型家屋”→“商业型家屋”推进的演化规律,其承载的地方意义不断流变;(2)家屋物质空间数量快速增加,功能置换显著,内外通道逐渐取代堂屋成为连接度与整合度最高的空间,分布规律由规则向不规则演化;(3)在主客关系互动影响下,家屋社会空间呈现类型丰富化、程度弱化或强化的结构特征,社会空间不断生产与再生产;(4)家屋景观的生产及日常生活场景的杂糅,使得居民对家屋情感空间的体验不断销蚀;(5)家屋空间资本化、权力规训、居民生产与游客消费建构构成家屋空间实践的逻辑。研究丰富了旅游情境下家空间的研究,对民族村寨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家屋空间 实践 旅游地生命周期 过程 逻辑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族旅游社区居民身体实践的过程与机制:身体地理学的视角”(42001154)和“西部旅游社区‘家空间’中两性家庭权力变迁:过程与机制”(4187114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旅游振兴背景下民族村寨地方意义流变及管理研究”(20XJCZH003)和“‘旅游+非遗+扶贫’背景下西部民族社区地方意义重构与优化治理研究”(20XJCZH010);;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构建下贵州典型民族村寨地方性生产与传播研究(20GZQN09)共同资助
【所属期刊栏目】旅游学刊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