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浅喻”迈向“深喻”——论伯恩斯坦对“新”教育社会学的批判
2021-12-28分类号:G40-052
【部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清华大学
【摘要】伯恩斯坦并不能简单地归于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新"教育社会学运动;他通过对"新"教育社会学以及相关的再生产研究模式的分析,揭示了该运动所遗留下的研究盲区——它仅仅描述了教育现象的"浅喻",即教育与外部社会结构的直接关联,忽略了教育知识的选择、组织和传递的基本原则。"新"教育社会学之所以陷入"浅喻",原因在于它将知识关系化约为外部权力关系,将知识问题简化为意见或权力平衡的问题。因此,从"浅喻"迈向"深喻"的关键在于,澄清学校教育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克服"非社会化"的本质主义与"过度社会化"的建构主义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浅喻 深喻 新教育社会学 教育再生产 社会建构主义
【基金】
【所属期刊栏目】教育研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