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渔获量平均营养级的西印度洋渔业资源利用评价
2021-12-16分类号:S931
【部门】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农业农村部大洋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大洋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摘要】西印度洋是世界上重要的作业海域,评价渔业资源利用状态是实现其资源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开发的重要基础。本研究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供的1950—2018年西印度洋海域渔获量数据,结合渔获种类的营养级(trophic level, TL),分析了69年间西印度洋海域渔获物平均营养级(mean trophic level, MTL)和营养级平衡指数(fishing in balance index,FiB)的变动情况,以此评价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研究表明,1950—2018年西印度洋海域渔获量呈上升趋势,按其渔获量增长趋势可划分为1950—1982年、1983—2005年和2006—2018年3个阶段,其中长头小沙丁鱼(Sardinella longiceps)渔获量最高。渔获物MTL呈先下降后上升再稳定的变动趋势,按渔获量划分的3个阶段,其MTL分别为3.49±0.14、3.71±0.06和3.71±0.03,高营养级渔获物(TL>3.25)的MTL分别为4.04±0.04、4.09±0.04和4.13±0.01,高营养级渔获物(TL>3.25)的平均营养级与总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变化趋势相似。FiB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3个阶段的平均值分别为0.0998±0.1659、0.8041±0.1849和0.9782±0.0670。分析认为,1950—1982年西印度洋海域早期渔获量相对较低,并随着长头小沙丁鱼等低营养级渔获量的增加,MTL和FiB呈波动下降趋势;1983—2005年,随着高营养级渔获量的增加,MTL和FiB呈逐渐升高趋势;2006—2018年,MTL和FiB相对稳定处在一个高位值。研究表明,目前西印度洋海域渔业资源状况良好,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该海域仍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关键词】西印度洋 渔业资源 平均营养级 资源评价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D0901404);; 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19DZ1207502)
【所属期刊栏目】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