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基于MaxEnt模型的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散养麋鹿夏季生境适宜性评价

2022-02-15分类号:Q958.1

【作者】杨超  范韦莹  蔡晓斌  王学雷  张玉铭  李鹏飞  
【部门】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摘要】科学评价散养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生境的适宜性,可为散养麋鹿生境改造及野化麋鹿栖息地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了开展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散养麋鹿的生境改造和有效管理,2019年5~8月,采用无人机航拍和实地调查获取了围栏内散养麋鹿的分布位点数据,并基于Google Earth影像数据对麋鹿生境类型进行面向对象的解译分类,分析了散养麋鹿种群的分布与不同生境类型的关系,运用MaxEnt模型对围栏内散养麋鹿夏季的生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MaxEnt模型的评价效果达到了优秀水平(训练集AUC=0.910),裸地距离、泥滩地距离和林地距离是夏季麋鹿生境的主要环境特征变量,综合贡献值分别为35.2%、34.5%和15.7%。生境因子的敏感性分析表明,随着距泥滩地距离、低草地距离、裸地距离的增加,生境适宜度逐渐降低,散养麋鹿的出现概率也逐渐降低;保护区核心区内麋鹿生境适宜区类型主要以低草地和泥滩地为主,适宜区面积为338.84hm~2,占核心区总面积的27.41%。夏季麋鹿在保护区内倾向于栖息在保护区核心区中南部的泥滩地、低草地和裸地等生境类型上,在该保护区有限环境容纳量的背景下,应加强保护区内部麋鹿适宜栖息地生境类型的营造,同时推动新的麋鹿迁地保护区建立。
【关键词】麋鹿  MaxEnt模型  生境适宜性  生境修复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01100)
【所属期刊栏目】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