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对梓潼江流域土壤肥力及粮食生产的影响
2021-07-28分类号:S158.3
【部门】西南科技大学水稻研究所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梓潼江流域粮食生产的影响。【方法】调查了秸秆不还田(BR)、秸秆覆盖还田(FR)、秸秆翻埋还田(MR)和秸秆堆沤还田(DR)4种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及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处理(FR、MR和DR)的土壤全氮增加18.6~38.2 mg/kg,有效磷增加5.6~6.5 mg/kg,有机质含量增加0.6~2.3 g/kg;水稻、小麦、油菜、玉米产量分别增加了(1.1~1.3)×10~3、(0.7~0.8)×10~3、(0.3~0.5)×10~3、(0.7~1.0)×10~(3 ) kg/hm~2。DR处理土壤全氮、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均显著高于FR和MR处理,同时产量略高于FR和MR处理。水稻、油菜和玉米均在DR条件下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分别较FR和MR平均增加15.6%、27.2%、32.1%;小麦在FR和DR条件下取得的经济效益相近,平均较MR高26.7%。【结论】综合分析耕层土壤培肥效果、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堆沤还田更有利于梓潼江流域水稻、油菜和玉米田的培肥和粮食生产,覆盖还田和堆沤还田均有利于小麦田的粮食生产。
【关键词】秸秆还田方式 土壤养分 产量 经济效益 堆沤
【基金】国家重大研发项目“粮食主产区不同种植模式生态与环境代价评价模型构建”(2016YFD0300210);; 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西科恢768系列品种的配套技术集成与推广”(2018HH0039;2018NZZJ001);; 西南科技大学博士基金项目“秸秆还田对土壤环境和根系的影响”(19zx7119)
【所属期刊栏目】西南农业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