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面向碳中和的中国低碳国土开发利用

2021-12-08分类号:F301.2;X321

【作者】黄贤金  张秀英  卢学鹤  王佩玉  秦佳遥  蒋昀辰  刘泽淼  汪振  朱阿兴  
【部门】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自然资源部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  江苏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摘要】基于IPAT和IBIS模型在预测人为碳排放和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可行性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承载的碳汇分布。2060年我国人为碳排放预计为0.86 Pg C yr~(-1);IPCC报告中RCP 2.6和RCP 6.0情景的陆地生态系统分别中和33%和38%的人为碳排放。2060年林地、草地、耕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主要贡献者,占93%;与2030年比,在RCP 2.6情景下林地和草地的碳汇贡献分别下降10%和8%,而耕地上升18%;RCP 6.0情景下林地和草地的贡献分别下降7%和2%,而耕地上升4%。但若按2051—2060年间两种情景下的最高年份(2055年)的碳汇计,则分别可以中和65%、82%的人为碳排放。据此,提出为实现2060年碳中和,应以碳承载力为基础,聚焦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和建设用地开发规模,对土地利用转变进行严格管控,探索制订土地利用碳排放标准。
【关键词】碳中和  人为碳排放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  碳承载力  国土空间规划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7ZDA061);; 自然资源部研究项目(0904/133047,2021005);; 江苏省国土资源研究中心(智库)开放合作项目(202109)
【所属期刊栏目】自然资源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