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尾菜与干水稻秸秆混贮的发酵品质、菌群演替及关键菌群研究
2021-07-29分类号:S816.53
【部门】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生命学院
【摘要】[目的]研究甘蓝尾菜与干水稻(Oryza sativa L.)秸秆混贮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微生物群落变化,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甘蓝尾菜和干水稻秸秆饲料化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将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尾菜与干水稻秸秆在30℃条件下混合贮存30 d,分别在发酵的第0,3,7,15,30天取样,分析样品的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研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结构,使用Mothur 1.30.2分析细菌和真菌的Alpha多样性指数(Coverage指数、Shannon指数、Chao1指数),结合BugBase和FUNGuild数据库分析细菌和真菌群落的表型功能,再利用共现性网络、冗余分析(RDA)分别研究菌群互作以及理化指标与优势物种相关性。[结果]与发酵前相比,甘蓝尾菜与干水稻秸秆混贮发酵结束后pH、干物质(DM)含量、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显著下降(P<0.05),有机酸(乳酸、乙酸、丁酸)和乙醇显著积累(P0.05),中性洗涤纤维素(NDF)含量显著上升(P<0.05)。细菌和真菌群落的Coverage指数为0.99~1.00;细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Chao1指数于发酵第3天之后均显著下降(P0.05)。发酵过程中,优势细菌(相对丰度(RA)>5%)由初始的非理想菌群转变为乳酸菌和肠杆菌类,真菌群落中致病型菌群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
【关键词】混贮发酵 甘蓝尾菜 水稻秸秆 微生物群落演替 共现性网络 关键物种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0800403)
【所属期刊栏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