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可携带性、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反贫困
2021-06-29分类号:F842.67;F323.8;F323.6
【部门】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在三部门经济框架下拓展了Harris和Todaro(1970)关于劳动力流动及其经济与社会影响的H-T模型,对养老保险可携带性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收入增长效应和贫富调节机制开展了理论及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层级在地区之间的梯度分化与城乡之间高达1.9~2.6倍的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以及在不同城镇之间跨区流动的根本原因。养老保险可携带性是通过改变流动成本和流动收益影响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效率和流动方向,具有显著的收入增长效应和贫富调节作用。提高养老保险可携带性在2000—2019年间可使农村劳动力收入提高35%以上,并可使城乡劳动力收入差距减少15%~34%。有力地验证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在城乡协同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中的积极作用及其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性和方向。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劳动力流动 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可携带性 农村反贫困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18VSJ02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人口流动与养老保险的可携带性研究——基于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视角”(17YJCZH277)
【所属期刊栏目】统计研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