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区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时空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021-08-19分类号:K878;K901
【部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摘要】探讨洞庭湖区新石器六个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自然环境关系,可进一步了解人地关系,对发现和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Voronoi计算各个文化时期的变异系数和最近邻指数,从而得到每个时期的聚落遗址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分析洞庭湖区聚落遗址分布与自然环境关系。结果表明:彭头山和皂市下层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空间分布特征呈随机分布,汤家岗文化时期则呈现均匀分布,大溪、屈家岭和石家河文化时期聚落遗址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特征;遗址点主要分布在高程0~100 m、坡度0~5°、坡向朝南且距水距离为300~4 000 m的范围内。因此,古人选择生活聚落倾向于海拔低,坡度小,日照时间长且距水较近的区域,并且随着生产工具变革、农业发展和社会等级分化等,聚落遗址在不同文化时期的空间聚集程度由分散向集聚特征转变。
【关键词】洞庭湖区 新石器聚落遗址 环境考古 自然环境 稻作农业 聚落组团
【基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风景园林学)建设项目(林人发[2016]21号);; 湖南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学科(风景园林学)建设项目(湘教通[2018]469号)
【所属期刊栏目】经济地理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