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个大院到1个社区:宁夏某老工业单位居民生活区的空间重组与交流重构
2021-09-15分类号:D669.3
【部门】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四川外国语大学三线建设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场景"单位大院"逐渐解体,大量单位大院中的居民逐步迁往城市社区。城市社区主要是由陌生人组成的异质社会,大院居民在融入城市社区时存在文化和情感上的隔阂,邻里关系较之单位大院疏远很多,使"交流何以重构"成了一个重要议题。文章结合"单位"视角,扎根于中国城市空间特有的发展历史及社会脉络,以一个已经破产重组的煤矿单位的底层居民安置生活点——宁夏回族自治区J市L社区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探讨在重组的社区空间中,底层居民如何重构交流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底层居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利用甚至改造了L社区中的各种交流空间,在交流中形成了重叠多样的社会关系纽带,巩固并拓展了他们在老单位时的社交网络,最终形成了强烈的社区归属感。影响他们交流模式的因素主要包括:社区偏远的位置与完善的设施、社区外部空间政策的倾斜、单位居民多种关系的交织重叠与大量的共同行动。文章最后探讨了该案例对提升我国城市社区的治理水平的启示。
【关键词】老工业单位 底层居民 空间 交流
【基金】四川外国语大学2017年度后期资助项目“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交流重构”(sisu201786);; 国家社科基金2019年度重大项目“当代中国公众历史记录理论与实践研究”(19ZDA194)
【所属期刊栏目】现代城市研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