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OI基因分析长江下游典型水域翘嘴鲌的遗传多样性
2021-11-15分类号:S917.4
【部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长江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摘要】为了解长江下游典型水域翘嘴鲌(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群体遗传多样性现状,利用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对淀山湖(DSH)、太湖(TH)、长漾湖(CYH)和长江水域江苏段(CJ)的4个翘嘴鲌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在816 bp的COI基因序列中,碱基A、T、C和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3%、28.7%、26.8%和18.2%,表现出较明显的AT偏倚性;4个群体共检测到302个多态性位点,定义了43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639~0.912,表现为CJ>CYH>DSH>TH,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05 2~0.087 4,表现为CJ>DSH>CYH>TH。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和遗传距离分析表明,TH群体与其它群体间均存在较高的遗传分化,且与其它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均较远。AMOVA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群体间遗传分化未达到显著水平。中性检验结果显示DSH群体的Tajima′s D和FuLiF均为负值,表明DSH群体可能经历过群体爆发和扩张事件,可能与淀山湖的形成历史有关。研究表明,翘嘴鲌不同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不同,4个水域的翘嘴鲌群体遗传多样性均较丰富,每个群体都可单独作为一个保护单元,其中CJ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表明长江江苏段翘嘴鲌种质资源状况较好。
【关键词】翘嘴鲌(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 遗传多样性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D0901200);; 江苏省水生野生动物普查专项(CZ2018002700)
【所属期刊栏目】淡水渔业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