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拟油壶菌病条斑紫菜表面附生菌群分析
2021-10-18分类号:S946.21
【部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农业农村部海水养殖病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热带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开发与种业工程实验室
【摘要】拟油壶菌病(Oplidiopsis disease)是海上栽培紫菜(Porphyra sensu lato)的主要病害之一,常引起紫菜大面积病烂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研究利用拟油壶菌感染海区内不同健康状态下的条斑紫菜(Neopyropia yezoensis),即未发生任何病烂(PyOlpH)、部分紫菜发生病烂(PyOlpM)和发生严重病烂(PyOlpS)的紫菜,分析了其附生菌群多样性、群落结构和主要类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3种紫菜附生菌群α多样性指数不存在显著差异,但PyOlpM组指数高于其他组。3种紫菜附生菌群共有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 OTU)数仅占总OTU数的22.7%,菌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置换多元方差分析, R~(2)=0.405, P<0.05)。紫菜感染程度越高,与PyOlpH之间的差异类群数量越多。共注释出23门208属,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所有样品中均占优势,相对丰度前20个属中有16个也位于这3个类群中,且随着感染程度的增加分别出现递增或递减的趋势。其中,贪铜菌属(Cupriavidus)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是共现网络中连接度最高的细菌类群,二者及其依靠正相互作用连接的细菌类群之间存在负相互作用。本研究为阐明拟油壶菌致病的微生态机制及寻找生防细菌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关键词】条斑紫菜 拟油壶菌病 附生菌群 细菌互作
【基金】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资助
【所属期刊栏目】渔业科学进展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