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链状亚历山大藻暴露下紫贻贝体内麻痹性贝毒蓄积转化规律

2021-12-13分类号:S917.4

【作者】张海涛  吴海燕  郑关超  郭萌萌  冯志华  谭志军  
【部门】江苏省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江苏海洋大学  农业农村部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大连工业大学  
【摘要】本研究将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暴露于一株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PSTs)优势产毒藻—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 GY-H25株),模拟现场赤潮藻密度,探究了贻贝内脏团和可食组织中蓄积代谢及生物转化过程,并通过蓄积代谢动力学,重点比较了不同细胞密度GY-H25对紫贻贝体内毒素蓄积代谢和转化情况的影响。结果显示,GY-H25生长及产毒稳定,PSTs组分主要为N-磺酰胺甲酰基类毒素(C1&C2),单细胞最高产毒能力为2.96 pg STXeq/cell。暴露实验中紫贻贝对PSTs有较强的蓄积作用,2种暴露浓度下PSTs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实验结束时2种暴露组贻贝内脏团中PSTs均超过欧盟国际限量标准(800 μg STXeq/kg),但可食组织则均低于限量标准;比较发现,高浓度组紫贻贝内脏团最高蓄积浓度达到6815.36 μg STXeq/kg,而且高浓度组暴露期间平均蓄积速率为17.89%,显著高于低浓度组13.06%的蓄积速率。另外,紫贻贝对PSTs表现出较强的生物转化能力,在对C1&C2>X5三者的转化研究中发现,快速代谢时期和平稳期C2→GTX5的转化为GTX5生成的主要途径,同时期C1的相关转化中C1→GTX5途径超过C2→C1,致使C1整体占比减少。综合评估贻贝中PSTs转化产物和毒性当量因子(Toxic Equivalency Factor, TEF),发现贻贝对PSTs代谢转化进一步促使高毒性GTX5的生成和占比提升,总体终端毒性升高,这也可能是秦皇岛贻贝中PSTs风险严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研究有助于科学评估贻贝中PSTs风险,为建立区域性风险监测技术提供科学基础。
【关键词】紫贻贝  链状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类毒素  蓄积代谢动力学  生物转化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7YFC16007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806138, 31772075, 32072329)共同资助
【所属期刊栏目】渔业科学进展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