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枝菌根对干旱胁迫下油用牡丹幼苗光化学活性的影响
2021-10-25分类号:S565.9
【部门】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洛阳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采用盆栽法,对重度干旱(土壤相对含水量为30%)和轻度干旱(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5%)胁迫3 d和6 d的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igaspora rosea)的油用牡丹‘凤丹’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与未接菌相比,干旱胁迫下接菌‘凤丹’的PSⅡ潜在活性F_v/F_o和性能指数PI_(abs)均升高;重度干旱胁迫3、6 d,接菌‘凤丹’的M_o和V_j较未接菌处理分别显著降低14.5%、29.8%和12.9%和16.2%,φ_(Eo)和φ_o分别显著提高9.7%、52.2%和8%、23.6%;与未接菌相比,轻度干旱胁迫3、6 d,接菌‘凤丹’的单位面积吸收的光能ABS/CS_o、单位面积捕获的光能Tr_o/CS_o、单位面积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ET_o/CS_o、单位面积传递到PSⅠ末端的量子产额RE_o/CS_o均提高,但不显著;重度干旱胁迫3、6d,接菌‘凤丹’的Tr_o/CS_o、ET_o/CS_o和单位面积反应中心数RC/CS_m分别显著提高37.8%、41.1%、47.7%、73.8%、50.1%、141.8%;干旱胁迫下,接菌‘凤丹’的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Y(NPQ)均显著高于未接菌处理,非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Y(NO)显著低于未接菌处理。表明,丛枝菌根可以提高干旱胁迫下(尤其是重度干旱下)PSⅡ反应中心活性,增加对光能的吸收和捕获,提高电子传递能力和光化学效率,同时将剩余的光能以热耗散的形式散发,从而避免光损伤,进而提高干旱胁迫下油用牡丹幼苗的光化学活性和抗旱性。
【关键词】油用牡丹 叶绿素荧光 PSⅡ反应中心活性 光化学效率 丛枝菌根 干旱胁迫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804233);; 河南省教育厅项目(19A2180002)
【所属期刊栏目】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