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灭活疫苗的制备及免疫保护效果

2021-10-13分类号:S943

【作者】陈桂花  徐黎明  赵景壮  任广明  邵轶智  卢彤岩  
【部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黑龙江省水产动物疾病与免疫技术重点实验室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摘要】为了研发用于预防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灭活疫苗,实验以不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在胖头鱥上皮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d,EPC)上对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进行连续传代培养,通过测定各代病毒滴度,结合病毒收获时间确定最佳增殖方案;采用不同浓度的β-丙内酯(β-propanolactone,BPL)在24℃下灭活,经安全性实验验证后确定最佳灭活条件。以不同剂量腹腔注射免疫虹鳟,以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为阴性对照组,通过检测攻毒后相对免疫保护率(relative percent survival,RPS)、免疫相关因子表达量及血清中和抗体效价来分析该疫苗的保护效果。结果显示,最佳增殖方案为以MOI为0.000 1接种,15℃培养3 d;最佳灭活条件为以终浓度3.0 mmol/L的BPL将IHNV在24℃下灭活24 h;以最佳免疫剂量10μL/尾腹腔注射免疫虹鳟,免疫后7、21、45和60 d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为91.37%、84.28%、84.15%和47.5%,免疫后60 d时RPS显著低于其他时间点免疫组;免疫相关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x-1和IFN-γ表达量在免疫后7、15和30 d脾脏和头肾中均显著上调,在第7天时达到最大值(5倍);CD4和IgM表达量在免疫后15 d脾脏和头肾中均显著上调;在免疫后第30、45和60天虹鳟血清IHNV中和抗体效价依次为67.25、43.40和29.78,呈下降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研究表明,该灭活疫苗可诱导虹鳟产生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对虹鳟具有显著的免疫保护作用。本研究为IHNV灭活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虹鳟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胖头鱥上皮细胞  灭活疫苗  β-丙内酯(BPL)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0234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E0115500);; 中央公益性事业单位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HSY2019M,2020GH05);;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8M630893,2019T12027)~~
【所属期刊栏目】水产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