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客行为的杭州上塘河滨河景观带活力特征研究
2021-11-04分类号:TU984.18
【部门】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园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摘要】【目的】具有千年历史的杭州上塘河正遭遇活力不足的困境。探讨杭州上塘河滨河景观带活力特征,可为激活运河城市滨河景观带空间活力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上塘河一级缓冲区内的8个样地[城北体育公园(A_1)、东新门广场(A_2)、永丰公园(A_3)、望宸公园(A_4)、水陆院遗址(A_5)、千桃园(A_6)、天都公园(A_7)、西洋桥公园(A_8)]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采用行为注记法对上塘河滨河景观带进行了活力特征调查,采用聚类分析和核密度估算法(KDE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从人群维度来看,人群多元化指标从大到小依次为A_3、A_6、A_1、A_7、A_5、A_2、A_8、A_4,行为多样性从大到小依次为A_6、A_7、A_5、A_2、A_1、A_8、A_3、A_4,主要原因是A_3、A_6水岸空间多元复合,历史文化遗址、景观性设施等吸引人们开展自发性活动。(2)从时间维度来看,人群活动的波动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A_6、A_7、A_2、A_5、A_3、A_1、A_8、A_4,活动时长大于30 min的人数从多到少依次为A_6、A_1、A_8、A_2、A_3、A_7、A_5、A_4。主要原因为A_6、A_1内有滨河夜景、文化活动和完善的配套设施能延长人群驻留时间。(3)从空间维度来看,活动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A_6、A_1、A_3、A_7、A_2、A_5、A_8、A_4,单位时间段的人群聚集密度从高到低依次为A_1、A_2、A_6、A_3、A_5、A_7、A_8、A_4。主要原因是人群空间分布会受到空间边界、空间活动面积、空间围合感、周边用地性质、周边人口密度等多因素影响。【结论】营建复合滨河景观,促进空间多元功能融合,挖掘山水、人文景源,增设景观装置小品,完善基础配套设施,营造活力水岸夜景,举办文化互动活动,是提升上塘河滨河景观带活力的有效措施。图6表2参20
【关键词】游客行为 滨河景观带 空间活力 活力特征
【基金】浙江省公益技术研究项目(LGN19E080003);; 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2019C02023)
【所属期刊栏目】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