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符号学逻辑的学校变迁
2021-11-15分类号:G47
【部门】温州大学教育学院 温州大学教育学院符号教育研究所
【摘要】符号是世界被认为存在的表征,也是人之为人的证据。约500万年前当人猿辑别时,教育符号的能指(教育教学)与所指(生产生活)混沌未开,便开启符号化历程。有人便有了教育,而彼时学校的符号尚未产生。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奴隶社会开始出现首个学校符号"■",本原符义是:受教者接受规训的特定场所(或符号化的特定场所)。其初始符用极为简单,即工具性--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符号化机构。随着第一次、第二次教育浪潮中教育能指与所指逻辑距离拉大,学校符号持续再度符号化,被附加别样意义,如"固定化的"、"体系化的"、"政治化的"、"科学化的"、"文化的"。第三次教育浪潮中,随着AI&VR符号出现,教育能指与所指之间逻辑距离回归为00,教育中心从前浪潮至第三次浪潮依次历经:无中心、教师、学生、学习。学校作为"规训与教化的特定场所",在现实教育虚拟化与虚拟教育现实化的双重符号建构中,其"标出性"日益失去合法性地位。
【关键词】学校 符号 教育 符号教育 教育符号学 符号学
【基金】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面向自然语言理解的逻辑构建和符号接地问题的哲学、心理学研究”(18ZDA032);; 浙江教育厅项目“小学生符号意识研究”(Y202043191);; 温州大学侨特色项目“马来西亚华侨对中国符号的认知特征与趋势研究”(WDQP20-YB010)
【所属期刊栏目】浙江社会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