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生存与天命的分合及其意蕴——以朱熹与阳明对《孟子·尽心》首章诠释为中心
2021-06-10分类号:B244.7;B248.2
【部门】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摘要】自孔孟以来,道德主体性与天命之间就一直存在紧张关系,影响着后世诸儒对此问题的解读。在对《孟子·尽心篇》首章的诠释上,朱子以普遍之理的预设为根基,依据《大学》条目,从认知角度呈现了一个由知到行、普遍的历时性进程,突出普遍天理对于现实生存的绝对优先性;而阳明将此章三句视为三种品第的为学进路,并与《论语》《中庸》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结合起来,将此章理解为不同主体现实生存活动及其境界的共时性差异,对单纯的认知主义进路有所克服。但是,阳明依然将普遍天理预设为主体性良知的先天本质,同样湮没了真正的道德生存本身。事实上,重新敞露道德生存论的真蕴,将天命与道德生存划界,以人自身活泼的生存活动及其展开作为人之本质的基础,是彰显人自身生存性意义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道德生存 天命 孟子 朱子 阳明
【基金】
【所属期刊栏目】浙江社会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