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的逻辑内涵、评价指标及实现路径

2021-08-18分类号:D630

【作者】熊兴  余兴厚  黄玲  
【部门】重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更多地体现在统计数据上的均等化,表象上的均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均等,在城乡间、不同群体间还存在"被均等化"现象。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地落实,需要提升其可及性,解决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具有地理可达性、服务可获得性、经济可承受性、品质可接受性等特征。因此,基于目标导向,从资源配置、提供方式、成本分摊、质量体系等方面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提升的实现路径,有利于提高供给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需求端人民群众满意度及获得感。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  可及性  逻辑内涵  评价指标
【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构建研究”(2020QNGL40);;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重庆市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和机制研究”(2020-GX-302);;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市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和模式创新研究”(20SKGH103)
【所属期刊栏目】改革与战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