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土地财政模式生态成本形成机理及规模估算——以辽宁省为例

2021-09-25分类号:F301.2

【作者】王玉波  王静  
【部门】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哈尔滨广厦学院财经学院  
【摘要】基于土地财政模式生态成本形成机理,对其进行规模估算,能够为全面评判及降低土地财政模式生态成本提供理论分析框架及现实行政决策参考依据。从土地财政运行模式分析生态成本形成过程及涵盖内容,可以得到:前期是农地资源用途转化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中期是城市建成区土地开发经营过程中的生态损耗;后期是增加土地财政模式生态服务功能的投入成本。辽宁省2003—2017年土地出让面积为191800.9 hm~2,土地财政资金规模为21227.0亿元,可用资金衡量的生态成本共计4836.6亿元,每亿元土地财政资金生态成本为0.228亿元,前期、中期、后期占比分别为19.3%、0.2%、3.3%;同时,产生废气粉尘0.5 t,残余土方5963 m~3,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6.2 hm~2。辽宁省在这15年间出让土地破碎度为30.3宗/km2,城市集聚度为68.4%;新增城市建成区路面夏季热岛效应可提升大气温度2.9℃;增加城镇人口人均占有出让土地面积322.4 m~2。从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性、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并通过整治工程增加耕地、大力开展清洁能源及路面环保材料研发与应用、提升国有土地城市集聚度及集约度、开展园林绿地建设与城市保洁等方面,提出降低土地财政模式生态成本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土地财政  生态成本  规模估算  辽宁省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土地财政要素供给与城市用地规模增长联动绩效时空演化及调控研究”(4207124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区域差别化的土地财政替代供地与融资模式研究”(N2014005);; 辽宁省自然资源科技创新项目“辽宁省后土地财政时期区域负效应及转型政策方案研究”(19LNZRZY32)
【所属期刊栏目】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