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案”与“实情”:清末预算案对民初财政预估的影响
2021-07-15分类号:F812.9;K25
【部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清末预算案是民初政府预估财政收支的重要依据:宣统三年预算案和宣统四年预算案是预估民国元年(1912)收支缺额的基础,是民二预算案编制与修订过程中增加岁入与核减岁出的参照,是实行解款制后确定各省解款数额的标准。清末预算案本身的争议、北京政府经验的匮乏、各类政争交融其间,使民初财政收支预估过程充满"旧案"与"实情"的纠缠。
【关键词】清末预算案 民初财政 收支预估 财政变革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国会会议史”(批准号:19DA21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6批面资助二等项目“晚清预算案对民初财政影响研究(1908—1916)”(资助编号:2019M663440)的成果之一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经济史研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