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政策的实践效果与基层回应——以“大跃进”时期工资制度改革为中心
2021-11-15分类号:F249.29
【部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以"大跃进"时期工资制度改革为中心,讨论激励政策对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实践效果和基层回应问题。本文发现,取消计件制后推行的"计时+奖励"工资制度,导致相当数量的工人在收入上显著减少;这一工资制度的"大体平均"特征,又使得工人的生产业绩无法从经济回报上得到体现。物质激励从"强激励"转为"弱激励",工人劳动积极性明显下降。在其他激励方式难以取得应有效果的情况下,管理人员对恢复计件制表现出支持态度,希望通过物质激励的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社会主义企业"软预算约束"的特征,以及定额管理水平的约束,使得定额标准或高或低,多数工人表现出对计件工资"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复杂态度。实践证明,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合理有效地使用激励制度,对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会产生积极作用。
【关键词】计件工资制 物质激励 “大跃进” 管理人员 工人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时期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经济社会学研究”(批准号:18BSH099);;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有经济研究智库项目“国有企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功能定位和主要职责”(项目编号:2021—006)的阶段性成果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经济史研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