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偏见到认知多元——对中国在非洲发展实践研究的文献回顾与批判
2020-06-05分类号:F125;F14
【部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摘要】在国际援助实践中,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相比,中国对非洲援助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援助常与投资相伴"走出去",二是给予受援国更多经济实惠且不附带政治诉求。近年来,中国对非洲援助和在非洲的投资规模增长迅速。文章认为,国际学界和各国政界对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与合作实践始终不乏争论,代表性观点包括"掠夺资源论""破坏环境论""加重债务危机论"等,还有与之相对的"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等学说体系。不过,得益于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经验研究方法的采用,更多利益相关方的声音被纳入学术讨论,各种二元对立的预设被打破,中国在非洲的发展实践也因此得到了更为多元和公允的评价。
【关键词】中非合作 “一带一路” 新殖民主义 国际发展 命运共同体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西方发展援助与中国发展援助的战略政策对比分析”(项目编号:16AZD017)
【所属期刊栏目】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