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西江干流斑点半鲿形态差异分析
2020-05-28分类号:S917.4
【部门】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广西大学海洋学院 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
【摘要】【目的】分析广西西江干流10个地理群体野生斑点半鲿(Hemibagrus guttatus)的形态分化情况和野外生存现状,为斑点半鲿种质资源的保护、管理和良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传统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测定广西西江干流上游(天峨、东兰、大化、合山和来宾)、中游(武宣、桂平、平南和藤县)及下游(梧州)10个地理群体共333尾斑点半鲿的形态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3种多元统计方法分析其形态特征。基于体长和体质量参数,构建各群体的回归方程并计算肥满度。【结果】主成分分析共提取7个主成分(PC1~PC7),累积贡献率为72.686%,其中前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较高,主要反映鱼体头尾轴、躯干部和尾部的形态变化。主成分散点图显示,中下游的5个群体和上游的天峨群体及东兰、大化、合山和来宾等4个上游群体间具有较明显的形态离散分布。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斑点半鲿10个地理群体可分为两大类群,其中中下游群体的欧氏距离最接近,聚合为一类,而上游群体的形态较相似,亲缘关系相近,聚为另一类。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各性状相关系数建立各地理群体判别函数的判别准确率为92.7%~100.0%,综合判别率达95.4%,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体长—体质量回归分析及肥满度分析结果显示,各地理群体样本斑点半鲿生长均匀适中,鱼体较肥满。【结论】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多元统计方法可判断广西西江干流10个斑点半鲿不同地理群体间存在明显的形态分化,且野外生存状况良好,可用于指导斑点半鲿种质资源保护、管理和良种选育。
【关键词】斑点半鲿 地理群体 形态差异 多元统计方法 西江干流
【基金】广西科技重大专项(桂科AA17204088-3);;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GXNSFAA198044);; 广西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KY2016YB021)
【所属期刊栏目】西南农业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