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中国生态供需平衡时空动态
2020-05-25分类号:X321
【部门】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 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摘要】生态供需平衡是生态文明研究的一个科学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基础。生态足迹因其所具有的社会-生态属性和宏观可度量性,成为生态供给与生态需求平衡关系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本文在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生态足迹账户,优化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计算,评价了1995—2015年中国生态供需平衡状况。研究发现:①中国生态足迹2000年以后增长快速,最终形成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化"的空间格局;生态承载力呈"局部调整,总体稳定"动态特征;②中国生态供需平衡状况于2005年前后发生质的变化,即由生态盈余转入"生态超载"状态。2015年,中国对自然环境的"占用"需要1.39个中国才能满足现有的生态需求;③东部地区生态超载状况远大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生态承载力基础较差,生态足迹的增长引起了西部地区生态超载加速。其中,宁夏、新疆生态超载严重,且生态足迹呈中高速增长,应引起重视;④能源足迹与污染足迹的控制是改善地区生态供需平衡状况的关键内容。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供需平衡指数 时空动态 生态盈余 生态赤字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7268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861049)
【所属期刊栏目】资源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