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1998—2017年中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潜在蒸散的变化趋势及成因

2020-05-25分类号:S718.5

【作者】孙婉馨  张黎  任小丽  何洪林  吕妍  牛忠恩  常清青  
【部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摘要】潜在蒸散(PET)是计算实际蒸散、评价区域干湿状况和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关键因子。本文基于1998—2017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1个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分别采用Penman-Monteith和Priestley-Taylor两种方法计算各森林生态系统的潜在蒸散(PET_PM和PET_PT),分析近20年潜在蒸散年总量的变化趋势及成因,并量化了基于邻近国家气象站观测数据计算的PET_(_CMA)偏差。两种方法均表明,近20年来7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潜在蒸散呈下降趋势。风速是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和鹤山亚热带人工常绿阔叶林潜在蒸散变化的主导因子,而净辐射主导了其他9个森林的潜在蒸散变化。PET_(_CMA)年总量较PET_PM偏高,主要是由于国家气象站下垫面的气温、风速和净辐射均高于森林定位研究站,而相对湿度偏低。北部和东部森林邻近气象站的风速和净辐射变化趋势偏高,导致PET_(_CMA)变化趋势偏高,而其他森林邻近气象站PET_(_CMA)变化趋势偏低主要源自相对湿度变化趋势偏高和净辐射变化趋势偏低。研究可为认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潜在蒸散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参考。
【关键词】潜在蒸散  森林生态系统  变化趋势  气象因子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Penman-Monteith方法  Priestley-Taylor方法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5002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71512);; 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项目(KFJ-SWSTS-167)
【所属期刊栏目】资源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