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密度、施肥及种植方式对紫苏铅富集能力的影响
2020-05-18分类号:S567.219;X503.231
【部门】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作物生态与分子生理学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上杭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摘要】为明确栽培措施对紫苏铅富集能力的调控作用,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种种植密度(D1:行株距30 cm×20 cm;D2:行株距25 cm×20 cm;D3:行株距20 cm×20 cm)、3种施肥方式(F1:有机肥;F2:复合肥;F3:混合施肥)、2种植方式(P1:移栽;P2:直播)处理,探讨了不同栽培措施对紫苏铅富集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栽培措施下紫苏根、茎叶和籽粒的铅含量依次为7.10~16.87 mg·kg~(-1)、1.50~5.50 mg·kg~(-1)和0.23~5.73 mg·kg~(-1),铅富集系数为0.02~0.09,转运系数为0.09~0.51.不同种植密度下,籽粒铅含量以D1处理最低(2.43 mg·kg~(-1)),茎叶铅含量以D3处理最低(2.50 mg·kg~(-1));不同施肥方式下,籽粒铅含量以F2处理最低(2.68 mg·kg~(-1)),茎叶铅含量以F1处理最低(2.56 mg·kg~(-1));P1处理的籽粒(1.14 mg·kg~(-1))与茎叶的铅含量(2.35 mg·kg~(-1))均低于P2处理.不同栽培措施组合间,籽粒铅含量以D2F2P1组合最低(0.23 mg·kg~(-1)),茎叶含量以D1F1P1组合最低(1.50 mg·kg~(-1)).紫苏铅富集系数在不同种植密度及不同施肥方式间无显著差异,但P1处理显著低于P2处理,各组合以D1F1P1最低(0.02);铅转运系数大小表现为D1>D2>D3,F1
【关键词】紫苏 铅 栽培措施 富集系数 转运系数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800900);;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9J01056、2013J01083、2015J01081)
【所属期刊栏目】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