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
2020-04-15分类号:D64;C912.64
【部门】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摘要】本研究以社会心理学为研究视角,分别从社会表征理论和话语分析两个层面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机制。具体而言,在社会表征理论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表征,是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条件下、以锚定和物化为两种基本的社会认知机制,具有社会共享性和行为差异性、社会根源性和行为说明性、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动态性等特征;在话语分析层面,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解构、话语转变和构建话语体系三个方面分析,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区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使用情境差异,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具象化,提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要兼顾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统一。从社会心理视角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有助于从"心"出发,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心理学 社会表征 话语分析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动态测评与促进研究”(项目编号:CMA170246)的阶段性成果
【所属期刊栏目】民族教育研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