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寒草原鼠丘植物群落结构及稳定性特征
2020-04-15分类号:S812
【部门】兰州大学农业农村部草牧业创新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青海省青藏高原药用动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作为青藏高原最主要的营地下生活啮齿类动物,其通过挖掘行为将大量土堆积于草地,形成大小不一呈镶嵌式分布裸露土丘,对周围植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本研究在封育与放牧条件下,对青海贵南高寒草原鼠丘及周边区域群落植物种组成和重要值、功能群生物量构成、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明晰鼠丘区域植物群落结构和稳定性特征在放牧和封育下的趋同规律。结果表明,1)封育和放牧样地鼠丘上植物种数极少,分别为17种和11种,封育利于鼠丘植物种的侵入和生长;2)鼠丘形成增加周围区域地上生物量122.71 g·m~(–2)和地面芽植物比例(20.77%),降低地下芽植物比例(22.50%),促使鼠丘周边区域草地由禾草/莎草群落向禾草群落转化,但对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无影响;3)封育降低了鼠丘周边区及非鼠丘区草地群落稳定性,放牧增加了鼠丘周边区及非鼠丘区草地稳定性;4)鼠丘草圈增加的植物生物量可部分补偿裸露鼠丘损失的地上生物量,封育和放牧样地分别补偿35.28%和57.93%的裸露鼠丘损失生物量。
【关键词】高寒草原 鼠丘 封育 群落结构 群落稳定性
【基金】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青海生态环境价值评估及大生态产业发展综合研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501902);;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17R5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lzujbky-2018-it13)
【所属期刊栏目】草业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