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地下水下降速度分区的黄淮海平原农户土地利用模式分析
2020-04-15分类号:F321.1;P641.8
【部门】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自然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
【摘要】为对休耕政策背景下地下水超采区的农户土地利用模式调整提供科学建议,通过分析黄淮海平原不同地下水下降速度分区农户土地利用模式的差异,利用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基于黄淮海平原不同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分区的330份有效农户调研数据,对不同地下水下降速度分区的农户土地利用模式进行分析,探索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黄淮海平原除地下水一般下降区小麦种植比例仅约为30%外,其余地区均达90%以上,同时地下水较慢下降区水稻种植比例也较大;2)地下水一般下降区因以种植夏玉米为主,故复种指数较低,其他区域复种指数均在1.88以上,同时相较于水热条件较好的地下水较慢下降区和无明显下降区,地下水快速下降区和一般下降区的有效灌溉比率也较高;3)除地下水较慢下降区以外的其他区域以地下水灌溉为主,灌溉费用投入最多,被认为是耕地利用投入集约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4)小麦和玉米在不同地下水下降速度分区中分别呈现出高投入高产出、高投入偏低产出、低投入偏高产出和低投入低产出的情况。因此,依据黄淮海平原不同地下水下降速度分区的农户土地利用模式差异,在休耕政策制定时有针对性地种植结构调整措施,从而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消耗和加强对耕地地力的保护。
【关键词】黄淮海平原 地下水下降 农户土地利用 农户调研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7YJA630040)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